最近看了些关于食品微结构控制的东西,突然发现自己对吃的东西有了新的认知,简直是“吃货”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。你有没有想过,平时吃的东西其实是有着非常精细的结构的,而这些结构,竟然可以影响我们吃东西的体验,甚至直接决定口感的好坏?比如那种嚼起来特别有弹性的果冻、或者是吃起来特别松软的蛋糕,这些口感的奥秘,都藏在它们的微观结构里。
我就记得那次吃了一块超松软的海绵蛋糕,明明是普通的蛋糕,可就是有种不一样的感觉,像是轻飘飘的、瞬间在嘴里化开的那种感觉。这种口感就跟它的微结构有很大关系,蛋糕里的气泡,面粉分子的排列方式,还有糖和油的分布,都会影响到它的质地和口感。听说,控制这些东西的微小变化,甚至可以让一个蛋糕变得更柔软、蓬松,或者更有弹性。说白了,微小的东西,可能就决定了你嘴里那种“哇,好好吃”的感受。
再说回果冻。小时候我们吃果冻,总觉得那就是果味和糖的简单结合,觉得自己是被糖分征服了。直到有次看到一篇文章,才知道其实这些果冻的微结构也非常有讲究。它们里头的明胶分子如何交织在一起、如何吸水、如何膨胀,决定了果冻的那种弹性和滑感。而且,不同厂家的果冻,吃起来的感觉竟然能差这么多,光是这微结构的差异,居然能影响到整个味道体验!真的是一点不夸张。
再想想,我们平时吃的肉,尤其是鸡胸肉,可能很多人都不太喜欢,因为它吃起来有点干硬。其实,这也是微结构的事儿。鸡胸肉的纤维排列和水分保持能力直接决定了口感的干湿感。如果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改善它的微结构,使得水分不容易流失,鸡胸肉吃起来就会更嫩滑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餐厅的鸡肉吃起来特别嫩,而有些就比较柴的原因了。
我之前还听说过,某些高端食材的微结构竟然能决定它们的售价,比如有些非常细腻的鱼子酱,它的微小颗粒,经过精心控制,口感才会如此丰富。反过来,劣质的鱼子酱颗粒不够细腻,口感就差很多,所以你在市面上看到那些标价贵的东西,背后真的是有科学的支撑。
食品微结构不仅仅是个理论,还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每天吃的那些好东西的关键所在。以后去餐馆吃饭,我可能会偷偷观察那些菜品,想象它们背后的微观世界。想不到吧,吃一口好吃的菜,居然还可以带着“科学家”视角来审视,挺有趣的,对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