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,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农业开始玩“品牌IP化”了。听起来有点儿陌生吧?简单来说,就是把城市里那些本来可能是小小农场、菜园子的地方,包装成一个有特色、有故事、有文化的品牌。其实这背后是为了让大家记住它,让这些看似平凡的绿色植物和小农产品,也能像大牌一样吸引人、让人产生兴趣。
比如,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,是某个城市里面的一个菜园,它本来是为了解决城市里食物短缺问题而开设的,但没想到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打着“都市绿色生活”旗号的品牌。你能看到他们家各种绿色植物的LOGO,各种小册子、网站,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也搞了很多创意内容,让人感觉这个菜园不只是一个地方,它有故事、有态度,甚至有一点点“时尚感”。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,想着这不就是种菜的吗,搞那么复杂干啥?后来我才发现,原来是把这些平凡的东西做得有趣了,大家就不自觉地关注了。
有时候我会想,城市农业真的能搞成“IP化”吗?是不是有点过头了?可是,等我去过几次这种地方后,我倒是觉得,城市农场本身其实是有很多潜力的,它不仅仅是种菜,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。就像我们越来越注重健康、注重环保,去到这种农场,不只是买菜,更多的是一种体验、一种回归自然的心情。
最搞笑的是,我朋友最近就跟我说,居然在某个农场拍的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还会带火一阵子,大家纷纷转发,说什么“绿意盎然的周末”,这不是在推广城市农业嘛?就是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旅行目的地,大家去拍拍照,买点有机蔬菜,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得更健康一些。
我觉得吧,这种“品牌IP化”不仅仅是为了卖菜,更多的是一种在城市化、现代化背后找到一种归属感的方式。尤其是生活压力大的时候,能够在这种有趣的农场里,喝一杯手工榨汁,感受一下自然的气息,心情都会不自觉地放松下来。
说实话,城市农业通过品牌化搞得有点花哨,倒是让一些人开始重新关注本土农业的价值。虽然有些时候我也觉得这有点矫情,但还是不得不说,能把本来就普通的农场做成一个“IP”,让更多人去了解、去参与,倒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