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呢,校园里开始搞起了这个智能化营养系统,听说是为了改善学生的饮食结构,还能控制学生的营养摄入,想着好像是挺有意思的。每次去食堂打饭,看到大家都在低头盯着自己的手机,我就想,是不是大家都在看这个智能系统的推荐菜单?说实话,刚开始我还不太理解,觉得这不就是一堆算法加上一些营养学知识嘛,怎么可能那么神奇,能做到个性化推荐呢?
但说实话,后来听说这个系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,甚至是运动量来调节饭菜的种类和分量,我觉得有点惊讶。你想啊,以前就算你想减肥,去食堂也没个明确的依据,你就只能用“估计”和“控制食量”这两招,结果大部分人要么忍得了,结果上课低血糖;要么就是去吃一个糖醋排骨,顿时热量炸裂,反正心里也没底。现在有了这个系统,大家吃的饭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,不会吃得过多也不会吃得太少,算是挺人性化的。
说到这个智能系统,我还听说它有个特性,能记录你吃了多少菜,多少米,甚至是水果,都能根据每一餐的数据自动帮你做个总结。你可能还没发现,食堂大叔大妈递给你饭的时候,笑脸背后也有点“智能”的成分在了。比如,你今天吃的多了点,系统就提醒你:今天的热量摄入有点高,要记得晚上少吃点零食;如果吃得少,它也会鼓励你:“多吃点菜,补充点营养!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你妈在旁边叨叨呢?反正就是感觉有点“陪伴感”,而且不会像健身教练那么严肃,反而给你一种轻松的提醒。
当然,也有朋友说,这个系统可能太过“个性化”了吧,有时候就觉得被“数据化”了。你知道,食堂里的菜有那么多种,可能有时候就想吃个清炒时蔬,结果系统给你推荐的是一碗低脂鸡胸肉,觉得像是把吃饭这事儿搞得太有规律了。我就会觉得,这样有点让人不自由了,能不能偶尔放松一下?毕竟咱们上学也不是为了全身心投入到健康饮食,偶尔也想给自己来点小乐趣,吃个炸鸡啥的对吧?
不过,整体来说,这个智能化营养系统确实改变了我对食堂就餐的看法。有时候下课饿了,走进食堂,看到屏幕上推荐的菜单,就能更有底气地做决定。毕竟,现在连吃饭都可以“智能化”了,感觉生活也不再那么随便,自己稍微多点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营养,应该也挺好。反正,现在的食堂已经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,还是一场和科技相结合的“食物革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