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食品的品质保障体系,每次买东西的时候,我总是忍不住想:这东西到底安不安全?我记得有次在超市看到一袋看起来超级健康的坚果,包装上写着什么“无添加、原味、天然”之类的词。我当时心里想着,哇,这不就是我平时需要的嘛!结果,我还是忍不住翻了一下标签,发现上面赫然写着“含有防腐剂”。你说,这不就是拿人家“天然”这个概念糊弄我吗?
不过,说实话,像我这种比较追求安全的人,基本上都已经把食品品质保障体系这个概念,当成一种必须要关注的东西了。现在,很多品牌其实都挺重视这个的。特别是一些大的食品公司,啥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”、“质量控制体系”之类的,几乎成了他们的标配。但问题来了,这些东西到底管不管用?如果每次看到标签上标明“符合食品品质保障体系标准”就能心安理得,那估计大家都可以闭眼买东西了。
我倒是有过一次特别有感触的经历。记得有一次我去市场买蔬菜,摊主推荐了几种看起来特别新鲜的西红柿,说是有食品安全认证。我一听就觉得挺靠谱,便大包小包地买了不少。结果呢,回家一吃,口感根本不对,尝着有点怪。后来查了下,才发现原来这种“认证”只是个商标,根本没有严格的检测和审查。真是有点傻眼,觉得自己被标签和一些模糊不清的标准给忽悠了。
当然了,不能说所有认证都没用,还是有些大公司会对这些食品品质保障体系做得比较到位。像某些大牌牛奶、酸奶,生产过程严格控制,甚至上面还有二维码,可以追溯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。你看,追溯系统在食品行业慢慢普及,确实给我们这些消费者带来了一些安心感。想想以前,买个食品都不知道从哪来的,吃了还能指望什么?现在至少能知道它的“出生地”,这点我还挺认可的。
但是,食品安全这个事儿,真的是靠标签和认证解决不了的。比如那些小作坊生产的食品,虽然没有复杂的认证体系,但口感什么的,反而常常更有“家味”。所以,我觉得吧,食品的安全,更多的还是得看品牌的诚意和做事的态度。没办法,能控制得住生产链的就有保障,能控制不住的就只好靠自己判断了。
不过,说回来,像我这种迷茫又喜欢对比的消费者,每次看到那些标签和体系认证,就会觉得,哎,要是没有这么多“标准”也许大家就能少点套路,多点透明了,岂不更好?